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是重要内容。2017年起,着眼于本地公共文化工作实际,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县级文化云建设,有效连接起供给与民意,极大活跃了淄川群众的文化生活。
5月17日,尽管鲁中山区从早上便飘起了小雨,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然很热闹。当日,淄川知名的京剧票友郑兰菊来到这里,为村里的20多位京剧爱好者培训唱腔身段。促成这场培训的重要一环便是“淄川文化云”。
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唐加福表示,建设“淄川文化云”源于当地对新时代文化服务供需对接的思考。他说:“近年来,我们花了大量财力物力建设基层文化设施,其覆盖率已相当高了,但同时也出现了设施设备闲置浪费的情况。根据我们的调查,百姓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,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。”
唐加福说,针对“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参与不进去”的问题,淄川决定借助互联网技术,启动大培训工程,修建“15分钟公共文化圈”的最后一个台阶,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。大培训的抓手与平台就是“淄川文化云”。
淄川的具体做法是,首先请专业力量打造一个云平台,这包括网站、手机APP、微信公众号等终端入口。平台上分《我爱培训》《我爱演出》《我要点单》等栏目。《我爱培训》栏目列明淄川所有近期要举办的文艺培训,包括时间、地点及报名余额。如果想学项目在栏目中没有列出或距家太远,群众可通过《我要点单》来预定。
《我爱演出》《我爱展览》等栏目是“淄川文化云”后期的“衍生产品”。由于“淄川文化云”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艺培训的热情,发挥了反馈民意的重要作用,所以淄川文化部门又加入了其他文化活动预告信息。
最关键的是,目前“淄川文化云”所称的“文化”已延伸为“大文化”。由于这个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在群众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淄川的妇联、体育、教育等部门也纷纷加入,提出与文化部门搞联合。这种“联合”包括两个部分,一是将妇联、体育、教育等部门的资源加入淄川全民艺术普及的范畴,比如学校的音乐教室在空闲时间段可用于办社会公益文艺培训;二是这些部门利用“淄川文化云”发布相关信息。
淄川区区长闫桂新介绍,“淄川文化云”使得群众参与文艺培训更便捷,随之带来了巨大的培训工作量。为了保证群众参与培训的质量和效果,淄川在当地文化、教育等领域招募了有资历的教师、艺人等担任志愿教师,建立师资库,目前总数超500人,且仍在增长。
与此同时,由于群众对文艺培训需求量的增加,淄川起初设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、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因各种原因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。于是,淄川相关部门充分吸纳当地的中小学操场、企业活动室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社会文化资源,解决培训场地等问题。到今年5月,“淄川文化云”线下固定培训场所已达178处。
在培训内容上,除了舞蹈、曲艺、戏曲等,“淄川文化云”还根据扶贫工作的需要,设置了“刺绣”“编织”“月嫂”等技能培训,为部分贫困村的群众提供致富的机会。
基层文化工作想要做好,离不开“钱”和“人”,这在淄川都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为强化工作保障,淄川将“淄川文化云”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,提出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。同时,淄川还通过整合撤销事业单位,腾出数十个编制成立淄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,专门负责“淄川文化云”运行。由此带来的好处是,目前淄川每个村都有一名文化管理员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以前经常被抽调到其他“急难险重”的工作上,现在全部“忙文化”。他们所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,作为“淄川文化云”的重要线下支撑机构,则成了镇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平台。
淄川区区委书记李新胜说,如今在淄川,每天都有正在举办的培训活动。“淄川文化云”扩大了文艺培训的受众群,也让文艺培训成为凝聚人心、教化育人的重要手段。
根据淄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后台统计,2017年6月上线至今,“淄川文化云”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开展各类培训1.08万课时,受众超32万人次。
近日,山东省文化厅在淄川区召开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现场会,组织全省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学习“淄川文化云”经验。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表示:“以前很多时候,一些地方文化部门低估了百姓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热情,造成服务供给落后于需求的情况。‘淄川文化云’给我们的启示是,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,必须要落实在服务群众的效能提高上。应突出群众意识,着力健全群众文化需求的自主选择和及时反馈机制。”
获取更多资讯及精彩阅读
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“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”微信公众号